山东吃饭大学(关于吃的记忆(三):大学时代)
1989年高考,因为失利,只考上了省内的一所大专学校(1999年已并入山东农业大学),开启了三年的大学生活(那时候大专基本都是2年,苦逼的我们学校学制三年,白白浪费了一年的工龄,但知识学得还是很扎实的)。
我们学校不大,建筑也很老旧,很多建筑还是五六十年代的青砖小楼,给人一种失望之感。
但走入食堂,还是很惊喜的,窗明几净,餐桌整齐,可以每人自己爱吃什么买什么,饭菜丰富美味,馒头、米饭、包子、饺子、面条、大饼、麻花、煎饼、油条等应有尽有 ,各种炒菜炖菜色香味俱全,还有各种点心可以当零食,我记忆深刻的是青岛饼干,6毛钱一筒。
馒头不是以前在家乡那种长的切面馒头(一般四两一个),而是那种小巧圆顶馒头,二两一个,很有嚼劲,甘甜好吃,直到如今也很怀念。各种炒菜应有尽有,豆芽、土豆丝、芹菜、花菜…2毛到3毛一份,还有炖芸豆土豆、蒜香茄子…三毛到四毛一份,最贵的是红烧排骨,6毛一份。开始的时候对一些炒菜大多加醋有点酸溜溜的味道还不太习惯,后来竟然吃上瘾了,感觉特别美味。
那时候读书是免学费的,生活有补助,我们学校是每人一个月35斤饭票,男女一样,女同学大多吃不完,就促生了很多生意,有人专门到学校换饭票,可以用饭票换粮票,也可以换影集等一些小物件,我看有些高大的男同学不够吃的,就把剩余的饭票送给了他们,还差点引起了误会,以后再说。
菜金补贴好像是每月14.5元,比同在泰城的矿院和农学院少,因为我们学校从农林水脱离出来定性为工科学校(那时候农林水地矿和师范补贴多),要想吃得好,是需要自己填钱的,所以我基本中午晚上只吃两毛钱的菜一个馒头,或者吃两个包子(也是两毛钱),实在太馋了,去小窗口吃面条,面卤可以随便选种类和数量,我总是羞答答地指指排骨汤,好心的师傅总是顺便给盛上两块排骨解馋。早上一般只吃两分钱的咸菜,偶尔吃一块5分钱的炸豆腐,夹在馒头里,真是美味极了,很奢侈的吃法。
我们班8个女生(大家家庭条件都很好,父母要么双职工要么单职工,像我这种纯农村娃不多),一般都两人合伙吃饭,这样可以打两份菜合伙吃,吃的更多样,但我为了节省,总是一个人吃,说自己就喜欢豆芽和土豆丝(都是两毛一份),当然,为了融入大家,周末的早晨,我经常去食堂买回一大包的麻花和馒头,给爱睡懒觉的她们准备早餐(我们学校周末好像是开两餐的,大家可以睡懒觉),早餐不用菜票,饭票很多,舍得,反正我吃不完。
大学时代学生都是爱熬夜的,宿舍里的卧谈会说着说着就晚了,大家就饿了,所以时间长了我们也会准备一些吃的,大约就是馒头和麻花,鲁西南那边芝麻多,开学会带一瓶芝麻油,我们会还买一袋盐一瓶醋,晚上饿了,就在碗里放点盐,加点香油加点醋,馒头掰成两半,在碗里蘸点香油,大家就吃得心满意足进入梦乡。
那时候开始有方便面了,华丰的,好像2毛钱一袋,偶尔我们也会买点回宿舍,用开水一泡,加点香油和醋,太享受了。
有个同学家里条件很好,她父亲是县领导,她母亲是医生,回族,有时候她母亲去学校看她,会在宿舍用酒精灯煮羊肉片,真是太奢侈了。
我谈恋爱的时候,第一次我们同学出去玩,当矿院的同学回去以后,我俩回校,半路他说该吃饭了,带我进饭店,他一下子买了二斤小笼包,真是太豪横了,带回宿舍,大家美餐一顿,后来慢慢我们就开始谈恋爱了,他去我们宿舍就会带点吃的给大家,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,总在我面前说他的好话,所以我经常说,我是被他二斤包子骗到手的。
我们俩人出去玩,在外面吃饭,经常一根油条一碗小米稀饭就吃得心满意足,有一次去千佛山,在山顶吃着油条和蒜蓉辣酱,特别好吃,一直特别怀念那种味道。后来我们结婚27年的时候去石岛玩,特意买了油条和蒜蓉辣酱在海边吃了。
我们学校不大,就一个食堂,但我觉得饭菜特别好吃,可能是饭菜对我的胃口,也可能以前太苦,忽然看到那么丰富的饭菜,很感恩。跟同学去矿院吃过饭,也很好,农大的饭菜特别难吃,所以谈恋爱的时候,我很少在他学校吃饭,倒是有时在我们学校食堂吃。
我们学校在泰安,我爱那里的山水,泰安有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:“泰安有三美:白菜、豆腐、水。”也许是那里的山水对了我的胃口,所以那里的饮食也对了我的胃口,那三年,虽然生活简朴,但心生欢喜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
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