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视野大学英语2翻译(梁启超爱上女翻译,写信坦白希望得到妻子支持,回信令其脊背发凉)

2023-08-17 14:59:57

1899年,27岁的梁启超,突然接收到一个华裔女孩的表白。


女孩才华横溢,容貌娇美,面对这桩飞来的感情,梁启超多少有点心动,深思熟虑之后,他决定写封信坦白一切,希望得到妻子的支持。


信件送达时,作为妻子的李蕙仙,愣了片刻,随后红了眼眶。


她捂着嘴,内心疼痛不已,李蕙仙万万没想到,日思夜盼的信件,带来的却是丈夫外遇的消息。


梁启超


可事已至此,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。于是,李蕙仙很快便写了回信,哪承想,此信一出,梁启超顿时感觉脊背发凉,立即断了纳妾的念头。


信中究竟写了什么?梁启超为何会如此紧张?要想解开这个谜团,我们还得从他们夫妻二人的相识说起。


01 与君初识,缔结良缘


她和他相识于1889年。


这一年,16岁的梁启超带着亲朋好友的厚望,参加了广州乡试。此次乡试,他不负众望,以第八名榜列举人。


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识,主考官李端棻对其赞叹不已,他认定梁启超绝非池中之物,日后定有一番作为。


或许是惜才所致,李端棻做了一把月下老,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了梁启超。


李端棻


李蕙仙是顺天府尹李朝仪的女儿,顺天府尹官属正三品,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。


家世显赫又秀外慧中,能够得到如此佳人,梁启超乐了。


只是,好运并没有一直眷顾我们的这个大人物。


1890年,梁启超参加了会试,可惜的是,他这次并未考中。


本以为此次落榜,他与李蕙仙的婚事也就黄了,谁曾想,作为官家小姐的李蕙仙居然丝毫没有嫌弃,不顾梁家贫寒,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梁启超。


婚后,梁启超带着娇妻回到了梁家。那时的梁家十分清贫,连个像样的新房都没有,梁父只好把古书室收拾出来,给二人做了新房。


再加上气候的差异,李蕙仙一时很难适应,可即便如此,她也没有丝毫埋怨,反而是既来之则安之,主动承担起家中的事务。


眼前的女子,温柔可人,操持家务,而且极尽孝道,试问谁会不喜欢?很快,李蕙仙的美名便在邻里之间传开了。


可爱情的维持只有贤良淑德显然是不够的,它还要求夫妻之间拥有共同语言。


梁启超故居


那个时候,正值清朝末年,外敌入侵,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为了挽救人民于水火,一些进步人士提出了革新,而梁启超就是维新运动的领军人物。


他提倡新学,思想认识极高,想要和这样的人拥有共同语言很难。


李蕙仙没有退缩,她努力学习新学,积极提高思想意识,争取在思想上跟随丈夫的脚步。


这样的用心,没有哪个男人能抵挡。


梁启超对待妻子那是越看越喜欢。


1898年,光绪皇帝召见了梁启超,渊博的学识,斐然的文采,光绪帝对他是赞赏有加。


光绪皇帝


万万没想到,一口广东话却扯尽了后退。


哪怕你学富五车,别人一句都听不懂,岂不是白瞎?


梁启超挫败感十足。


这个时候,妻子李蕙仙站了出来,她从小在京城长大,普通话说得十分顺溜,在李蕙仙的帮助下,梁启超进步神速,很快便能用普通话顺利表达了。


乱世之中,入得厨房,出得厅堂非常少见,但李蕙仙做到了。


梁启超对妻子很感激。


在他心里,一生一世一双人成了主流。


然而令其想不到的是,这种思想竟被一个女人打乱了。


02 滞留海外,他乡遇知己


1898年,慈禧发动变乱,戊戌变法失败,作为戊戌变法的发起人,梁启超被列入捉拿范围。


为了避难,他只得与妻子分开,逃亡到海外。


正是在海外滞留的时候,他遇见了让其心动的女子。


慈禧太后


女子名叫何蕙珍,两人初见时,第一印象并不好。


此时的梁启超身处美国檀香山,虽然这里华侨居多,但毕竟也有外国人,因此交流起来甚是不便。


为了便于沟通,有人便向梁启超推荐了一位翻译。


这个翻译就是何蕙珍,何蕙珍自幼接受西式教育,英语说得非常顺溜,再加上她的祖籍来自广东,所以粤语也不错。


只是,她并不知道梁启超还有一个癖好,就是要求女人一定得整洁。


梁启超旧照


所以第一次见面,她便给梁启超留下了“粗头乱服如村姑”的印象。


好在,广博的学识,不凡的谈吐为其扳回了一成。


何蕙珍思想活跃,看法独特,着实令梁启超吃了一惊。


可没想到,令其吃惊的还在后面,因为他发现何蕙珍竟是为其反驳的幕后高人。


那个时候,梁启超初到檀香山,因为宣传维新之道,他陷入了风波之中。


如今的檀香山


清廷驻檀香山的领事馆对其恼怒不已,为了挫一挫梁启超的气焰,他们买通一家报刊,不断用文章抨击梁启超。


梁启超虽有反驳之心,但却不精通英文,所以只得眼睁睁看着。


哪成想,正在烦恼之时,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,另一家报刊很快便出现了反驳的文章,言辞精辟,论述有理。


梁启超一时之间很是困惑,他实在想不出是谁在背后帮助自己。


直到遇见何蕙珍,这一谜团算是彻底解开了。


从这以后,两人的交往越来越多,感情也日渐深厚。


不过,梁启超很清醒,他深知李蕙仙的存在,所以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。


然而何蕙珍却不这样想,她深受西方教育影响,不像东方人那般含蓄,喜欢就是喜欢,绝不藏着掖着。


于是,她大胆地向梁启超表白了。


被人倾慕,乃是幸事,梁启超心动了。


只是现实又一次将他拉了回来,因为不久将要离开檀香山,他怕拖累何蕙珍,所以婉言拒绝了她。


拒绝倒是拒绝了,但他终究没有逃过自己的心。与何蕙珍分别后,梁启超满脑子都是她的身影,怎么也挥之不去。


与其一味逃避,不如坦然面对。思前想后,梁启超决定向妻子坦白一切,征求一下她的意见。


03 妻子回信,令其脊背发凉


信中梁启超对妻子毫无保留,他叙述了与何蕙珍相识的全过程,何蕙珍的才华,何蕙珍的胆识,哪一个拎出来都让他倾心。


梁启超控制不住自己的心,他希望妻子能够谅解,能够给点意见。


得知丈夫爱上别的女子,不气愤那是假的,但李蕙仙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,而是非常理智地做了决定。


梁启超与孩子们


随后,她便回了信,信上说:“君非女子,不能说从一而终。”意思就是你不是女子,没有必要从一而终。


紧接着李蕙仙又写道:“如果你真的喜欢何蕙珍,我就禀告给父亲大人,让父亲为你们做主,成全你们。”


这样的回信,梁启超慌了。


妻子的信看似波澜不惊,甚至还充满了包容和理解,但梁启超却感到脊背发凉。


他害怕妻子失望,更害怕遭到父亲的责骂,要知道他可是“一夫一妻制”的倡导者,如今自己却带头违背,到时定会背上始乱终弃的骂名。


于是,梁启超赶紧给妻子写了回信,称他与何蕙珍只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,并且一再表示不会再提纳妾之事。


梁启超旧照


就这样,一段还没有开花结果的感情被彻底掐掉了。


一个女子,真的可以做到大公无私,欣然接纳丈夫迎娶别的女子吗?


恐怕不能,但李蕙仙是聪明的,她知道男人不能抓的太紧,有时候应该给他适当的自由。


这里的自由并不是纵容,而是寻找新的出路。


李蕙仙知道丈夫特别敬重父亲,所以她就问题抛给公公,不得不说,她这招曲线救爱的举动甚是高明。


这场爱情竞技赛,李蕙仙赢了,赢得彻头彻尾。

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后来何蕙珍还多次托人当说客,试图打动梁启超。只可惜每次都被梁启超拒绝了。


或许是出于愧疚,后来,梁启超认了何蕙珍为妹妹。


哪成想,何蕙珍痴情一片,竟然终身未嫁,不过这就是后话了。


04 深谋远虑,为丈夫纳妾


1901年,梁家的长子梁思成出生了。


那个时代,大家的观念比较落后,他们普遍认为,男孩子才是继承人。


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结婚十年,李蕙仙只生了一个女儿,所以梁思成的到来,让梁家上下不甚欢喜。


梁思成旧照


但是有一件事李蕙仙却十分担忧,那就是梁思成的身体问题。他自幼体弱多病,看着这个孩子,李蕙仙满是担忧,为了能让梁家香火旺盛,她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,这便是给丈夫纳妾。


在她看来,丈夫既然动过纳妾的心思,那免不了以后再有此心,与其未来不可控,还不如一切尽在把握,权衡利弊之下,李蕙仙把目光落在了自己人身上。


这个自己人就是她的贴身丫鬟王桂荃


王桂荃原名王来喜,是个身世疾苦之人。4岁时她的父亲病故,继母嫌弃她是拖累,于是便把她卖了出去。


哪曾想,这还不算完,后来她竟然又被转手几次,随后才到了李蕙仙的娘家。


那一年,李蕙仙省亲,看上了聪明伶俐的王来喜,就这样王来喜来到了梁家。


王桂荃非常勤快,深得梁启超夫妇喜欢,据说,桂荃这个名字还是梁启超为她起的。


1903年,在李蕙仙的安排下,梁启超娶了17岁的王桂荃为妾。


或许是纳妾有违自己的推崇的“一夫一妻制”,又或许是心底不愿意承认,所以对于王桂荃这个侧室,梁启超很少提及。


他甚至在婚后还立下了一个不平等条约,梁启超要求孩子们称王桂荃为姨,对外宣称她只是梁家的下人。


梁家子女


王桂荃虽然年龄不大,但是却很有自知之明。她深知如她这般出身的女子,日后嫁人也只会嫁个乡野村夫,根本不可能过上如此的生活。


所以嫁给梁启超做妾,她十分满足,丝毫没有任何怨言。


婚后,梁家老小的饮食起居是王桂荃负担,孩子们的读书学习也是由她督促。她不仅是李蕙仙的得力助手,还是其意图的忠实执行者,可以说,王桂荃为李蕙仙解除了许多后顾之忧。


从这点来看,李蕙仙很有智慧,她用自己的深谋远虑化解了感情上的危机。


他们三个人的感情,平静而幸福。


1915年,袁世凯突然宣布恢复封建皇帝制度,梁启超奋起反抗。民族存亡之际,一场护国运动爆发,忙于救国,就没有时间照顾家庭,为此梁启超心中很是愧疚。


袁世凯


庆幸的是,李蕙仙又站了出来,她鼓励丈夫:“家中一切有我,你只管为国效力。”


这样深明大义的女子,梁启超十分欣慰,他甚至觉得一生时间太短,来世还要娶其为妻。


只可惜,幸福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。


1924年,李蕙仙乳腺癌发作,永远离开了人世。


妻子离去,梁启超悲痛欲绝,甚至一度心情不能平复。


为了纪念她,梁启超还写下了那篇深情而悲怆的《祭梁夫人文》,“今我失君,只影彷徨”,想必就是梁启超痛失爱妻的真实写照吧。


结语


李蕙仙与丈夫一起生活了33年,他们共同经历了清末民初的政坛、文坛改革,在那个惊涛骇浪的乱世之中,李蕙仙始终站在丈夫身边,给他以安慰,给他以帮助。


时运不济时,她与梁启超相依为命,才华受挫时,她助梁启超施展才华,可以说,梁启超能有如今的成就,大部分都是爱妻李蕙仙的功劳。


李蕙仙去世后,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王桂荃身上,而王桂荃也不负众望,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梁家,还为梁家培养出九个国之栋梁,铸造出“一门三院士”的神话。


其实,梁家之所以有如此成就,还是因为良好的家风,梁启超律己有原则,李蕙仙深明大义,王桂荃恪守本分,正是这样和谐的氛围才培育出如此这般人才。


参考资料:


【1】《满门俊秀:梁启超家族传》


【2】《点点梅花为我愁》


【3】金炳亮:梁启超家事外传


文章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
TAGS: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
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搜索
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