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险 身份证错(居民身份证信息历史错误谁担责③)

2023-08-22 11:16:58

针对工作中群众反映的身份证信息历史错误问题,我们通过体制内渠道将相关情况专报给同级党政领导同志,获领导批示要求认真解决,并得到满意结果。


案例1:田某分,身份证号码******19590127****,兄弟姊妹6人,排行第四,长幼顺序邻里皆知,其弟为1963年9月,其妹为1965年6月。身份证信息之前被错误登记为1964年1月,2014年之前进行了更正。2019年1月年满60岁,应享受社会养老保险政策103元/月,但社保机构不认可更改后的信息,不仅不能享受政策,还要多交五年养老保险费用。


案例2:覃某坤,身份证号码******19350704****,兄弟四人,排行老大,实际出生年月为1925年7月,其他三兄弟分别为1928年3月、1933年5月、1938年8月。此人为聋哑人,唯一儿子儿媳去世后,在家族的组织下,三个外出婚嫁的孙子女承担养老费用,由其侄女侄婿照顾起居。本就是精准扶贫对象,年龄错误造成不能享受相应年龄的高龄补贴等国家政策。


案例3:2017年,某市萧氏宗亲联谊会针对族人由“萧”变“肖”的现实,向市公安局提出“关于纠‘肖’复‘萧’的请示”,得到官方积极回应。本县姓覃(秦)的改为姓秦(覃),姓傅改为姓付,姓司马改为姓马,姓欧阳改为姓阳、杨等类情况,不一而足。身份证信息姓氏错误范围大、影响面广。


第一代身份证颁发工作全面推开以后,由于工作量大,又是新生事物,一方面其实用性尚不可知,未引起公民高度重视,另一方面并未要求公民主动申报,乡村组等行政组织也未逐一到户核实信息,从而造成大量信息登记错误。身份证颁发后较长时期的使用功能为住宿等需要,与享受国家政策并无关联。


近些年来,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了大量惠民政策,无一例外都与居民身份证信息紧密相联,直接影响到个人政策权益。案例1的当事人前往社保机构办理养老政策时,被告知根据国家社保法的规定和人社局文件,养老保险待遇享受只能根据参保时的信息办理。此类现象并非个案。同时,在享受社会权益方面,对身份证信息姓氏错误的更正,即使提供族谱和姓氏宗亲会证明,也缺乏统一政策依据。


关于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信息历史错误的责任认定,其实讨论意义不大。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,不管是什么客观原因,造成错误的主要责任都在行政机关,而不是居民个人。现在的关键是政府部门要勇于承认错误,直面现实,采取切实措施更正错误,真正践行执政为民理念,而不是要求居民个人承担举证责任和承担权益损失后果。对于农民、低收入人群而言,多缴5年费用,少享受5年政策,经济损失数千元,绝对不是无关痛痒的小事。


公安部门要对居民身份证信息历史错误的更正主动担责。在此前提下,一是公安部门设立专门内设机构承担更正职责,落实人员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核实查证;二是公职人员愿意为申请人承担担保、举证责任的,应予采信,并相应承担违信责任;三是充分利用历史档案资料。如1978年《清理阶级成份登记册》、扫盲、民族成份认定等档案资料;四是充分尊重姓氏宗亲会、族谱等证明意见。对族谱资料、姓氏宗亲会的证明文件应予以认可。


其他相关部门也要主动担责。人社、民政、教育、卫生计生等部门,应严格按照公安部门更正的身份证信息,落实申请人的各项政策权益;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基层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,提出对策建议。


TAGS: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
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搜索
排行榜